從第一篇打到第六篇~小樂帶大家去看看嘉義好去處的地方~
當然以後還是會慢慢跟大家介紹嘉義好玩的地方喔~等我~
最後一篇為大家介紹~
馬賽克~回到了陶華園
有老闆為大家拍了幾幅私房馬賽克作品喔~快快往下看吧!
馬賽克由來嵌畫(Mosaico)一詞,或稱鑲嵌藝術,在字源上,應是導源於「Musa」,希臘文乃掌詩歌藝術、科學等之九女神之稱。所以,「鑲嵌」的技術與高度藝術表現形式之間有密切關聯,也可以說鑲嵌本身就是一門藝術。
藝術家自古就希望能夠將作品永存於世,所以也就常在尋找耐久的材料,可以經得起長期考驗而不變質的材料。在立體的表現方面,產生了石材雕刻、金屬鑄造;平面的表現,則是鑲嵌。鑲嵌藝術誕生的原始動機為裝飾居室宅第。
嵌畫是用很多規則的、不規則的、大小形狀相類似的小型有色塊狀物,將其與灰泥黏合,運用膠合物作托底,砌成於一定空間的藝術品。可形成於平面或是曲面上,甚至是三度空間,成為立體表現藝術。
我國鑲嵌藝術開拓馬賽克的歷史發展雖可朔及西元前三千多年,但相較於其他在台灣發展的藝術來說,它還是一項相當年輕的工藝技法。
馬賽克在台灣的發展大至可分為
兩種形式,
一是本地發展的形式,另外是由國外引進的形式。
本土所發展的形式,就是一種藉由
自身美學觀點來發展而成,不講求馬賽克的排列手法,
以自身的美學觀來製作馬賽克;而相較於此種表現手法的,是一種遵循西方技法和材料的表現形式,來製作馬賽克的方式。
以下給大家看看馬賽克的素材~
看到了馬賽克素材當然要看看實際貼上去的感覺吧~
以下是小樂實際到廁所拍的
廁所拼貼成馬賽克!!很美吧~!

小樂第一次看到這麼有特色的廁所
由藍色一塊塊拼貼的桌子照片照下來很美吧~好像藍色一顆顆的寶石
以下是廁所的牆壁放大圖~自己也可以鑲嵌其他的東西!
大幅馬賽克作品~
馬賽克做法製作材料製作鑲嵌畫的材料多為堅質材料,通常皆為無機體。可分為原石、大理石、陶片、玻璃、貝類、瓷片或是琉璃等。拜占庭的金色嵌畫,就是利用玻璃夾入金箔,在放入窯中去燒,而形成多樣化的金色玻璃。
灰泥製作藝術家將石片利用膠泥嵌入地面或牆上,拼貼成馬賽克鑲嵌藝術。而結合度最牢固的膠泥應屬石灰,其接著力比現代的膠還強。古代工匠用熟石灰(燒過後的石灰),在一年中反覆浸水和換水。使用時,加入糯米搥和,最後加入砂糖,黏結度就非常強。像長安的城牆就是使用這種材料,至今仍非常堅固。
早期的鑲嵌工作1. 敷抹基層灰泥於牆上或扥版之底床上
將灰泥適度的壓擠填抹,使其處處密接,乾後才不易脫落。一層、兩層,甚至三層灰泥,層層敷上,並待乾硬。

2. 移動設計圖稿
先製作等大(1:1)的底稿,畫出石頭排列的方向。在灰泥上塗抹與石頭(嵌片)等厚的石膏,再把底稿描上去,平滑的石膏表面即會產生痕跡。

3. 嵌入石頭
由上而下在預定要放上石頭的地方,將石膏挖除至露出石灰層,再用新的灰泥將石頭嵌入。嵌入石頭時必須用到灰泥,有時候灰泥也必須配合石頭而加顏料染色。

4. 等待黏合與修補
石頭表面要在灰泥乾結前清理乾淨,然後可待其自然膠合。最後是作品完成後的細工處理,如:石頭表面的再琢磨、石頭間隔中的縫隙填補等。
後期的鑲嵌工作1. 製作設計圖稿並貼上石片
將石片翻轉,表面朝下,利用水溶性的漿糊把石片貼於描好圖樣的紙稿上。

2. 將紙稿舖貼於濕灰泥上
將貼完石片的紙稿舖貼在抹好的灰泥上面,石片面朝內,紙面朝外。

3. 取下紙稿
待灰泥略乾結後,用水將表面的紙稿清除,整個畫面就成型了。

4. 作品修補
在灰泥尚未完全乾硬前,將縫隙填補或是做細微修正。

看完了做法來看老闆為大家拍的馬賽克作品吧~
以下小樂最喜歡這一張了~~美麗的花~~
欣賞了這些作品有沒有覺得眼睛閃閃發亮阿!!
大家知道這些作品素材是由謝東哲老闆所以提供的喔~
參考資料:維基百科
讓大家大飽眼福一番~
小樂的手指頭快凍僵拉~雖然先告了一段落大家還是要期待小樂接下來去的地方
介紹的東西喔~小樂今年會努力的去吃喝玩樂的!!
下樂下禮拜要跟朋友去體驗人生第一次單車就是在台北晃晃而已拉~
如果到時候還不錯就跟大家分享一下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