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禮拜要來跟大家介紹 嘉義新港陶華園 小樂很開心有這個機會可以參觀到裡面的交趾陶作品~ 快跟小樂進去瞧瞧吧!
從外牆開始看這張外牆會讓小樂聯想的梵谷的畫~~星光~~
大隻的蜥蜴(是嗎?)栩栩如生~
關上門的鐵門一片片小畫!
這一大片靜敬淨作品一片片拼湊的牆面~近點看下面還有種荷花喔~
近拍大家有看到嗎? 花一片片拼出來的
馬賽克拼的椅子~
小瀑布裡面有養魚喔~
很大的一片草原 想要小天使 去放山羊!
咖啡廳內部有展示些杯子.碗.茶壺等漂亮的作品 「交趾陶」是一種低溫彩釉軟陶,名稱源於十七世紀時,貿易商人將原產於中國嶺南的鮮豔陶瓷器皿運送到日本長崎平戶,當時日本茶道盛行,這些色彩鮮豔的器皿即受到茶道人士的喜愛,而中國嶺南一帶古時被名為「交趾」,因此此處燒製的陶瓷亦被稱作「交趾燒」。
每個很有特色吧!不規則分佈釉彩~
不同大小不同形狀的碗~(怎麼感覺可以裝茶水)
每一盤盤子像是賦予生命力一樣 低溫窯燒下慢慢顯現出低調漂亮的光芒
在平凡不過的作品就是隨處可見的食物.動物.花..大自然是最好的取材 接下來跟著小樂去看(難度很高 的交趾陶作品吧) 日治時期,曾在嘉義發現裝飾在廟宇色彩鮮豔的陶瓷「尪仔」,因此交趾陶也稱為「嘉義燒」。 交趾陶早期大量運用在廟宇的樑柱、水車堵、壁堵等,以忠孝節義的民間故事、神話傳說為捏塑的腳本,製作祈福、吉祥之圖案,而這些傳說故事也深深的影響早期台灣民間社會,具有教化人心以及助長善良 風氣的功用。 近年來更在藝師創新及推廣下逐漸成為民間的收藏藝品。
這是狗狗吧!
可愛的小松鼠!
牛兒拉車
白菜 彩色釉燒
觀世音
胡瓜
欣賞到這麼多作品!!小樂想一個作品從無到有是要花師傅多少時間阿~ 於是去上網找了一下!
交趾陶工法:以七式 渾然天成 打稿 先勾勒出欲製作的形體外觀。 塑形 以捏、堆、塑、貼、刻、劃六大技巧交互運用。 陰乾 陰乾至半乾狀態。 掏空 將坯體內之空氣與水份迅速逸出,使燒製時平均收縮,不致龜裂或爆裂。 素燒 等到完全乾後,進行電窯素燒(至1100度)。 上釉 上釉時需要高度的專注與細心。此時釉色呈現粉色,燒成後才會看見亮麗之釉色。 釉燒 釉燒溫度約在攝氏850度-900度間,各色熔融溫度不一,需取得平衡點,燒製時間約10小時。
一件作品的產生是多麼的不容易~裡面包含著師傅手捏的愛心! 與把作品想完美呈現的心意 除了釉燒還有剪黏 
第二張老虎看花的剪黏立體且漂亮~
剪黏在台灣廟宇裝飾藝術中,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傳統工藝,華麗的色彩、細膩的工法,襯托出廟宇的非凡氣勢。 表現主題通常為傳統民間神話、忠孝節義的人物故事,佈局搭配以花鳥、神獸、吉祥圖騰為背景。 藝師們用深厚的經驗和對傳統藝術的熱誠,把樸質的陶碗、玻璃、陶土化為璀璨精靈,將神話傳說在屋脊上做最華麗的演繹。 剪黏又稱剪花,與交趾陶同樣源自閩、粵一帶,屬於鑲嵌藝術的一種,一般是將陶瓷以特殊工具「剪」成所需要的形狀,再「黏」在以灰泥塑成的粗胚上,故取其做法而名為「剪黏」。 剪黏在台灣與中國各以不同的風貌呈現。 於建築物上因不同位置,製作的方式也有差異。 舉例來說,中國閩南式屋頂中的「脊頂」因為只有一到二層,所以大部分僅製作「雙龍搶珠 」;而在規帶牌頭的部分都搭配人物,作法細膩、形態生動,不過無背景搭配。 另外在潮汕一帶的剪黏師傅都有深厚的繪畫基礎,花鳥佈局、裁剪及用色都獨樹一格。
剪黏工法:以六法 巧奪天工 打稿 先勾勒出欲製作的形體外觀。 折形 底稿完成後,以鐵線塑出基本形狀。 攪水泥 將水泥、砂石、麻絨均勻攪和。 製作粗胚 將攪和好的水泥雕塑體型,層層塑製,約花費三天時間完成。 剪 先備料將碗片或玻璃修剪成所需的形狀,再進行外表的裝飾。 黏 將修剪好的碗片用水泥黏貼到形體上。
小幅的作品~一路這樣看下來~小樂看到好多作品與畫作了~集結成精華 最後給大家聚寶盆的作品 讓大家看到聚財!增財!
跟著小樂這樣看一輪下來有沒有覺得嘆為觀止阿! 原來交趾陶,剪黏也可以變出一幅畫.一尊像.一個實用皿器把平凡化作手中作品~師傅用手慢慢的塑型!無中生有的過程,讓小樂覺得欽佩~( 有沒有那麼誇張拉) 因為小樂是門外漢嘛~連個陶土都捏不好!對於可以用手就做出作品的師傅只能眼巴巴羨慕拉 下禮拜要為大家介紹百年復興橋喔!敬請期待拉! 參考資料:板陶窯官網
|